中國式現代化對全球現代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苯涍^長期探索和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新”在何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三位一體,更是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物質現代化。從20世紀提出“四個現代化”,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產業(yè)鏈現代化、農業(yè)農村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一再說明正是物質力量現代化才使得中國人能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飛躍。中國式現代化其次是制度現代化。甲午戰(zhàn)敗之后,中國人的反思從器物層面進入制度層面,從而開始追求制度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開始建設新的制度大廈,并經過改革與調整,逐漸形成穩(wěn)定的四梁八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明確提出將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自我完善及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改革總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又明確提出了國家安全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強大的國家治理體系,支撐起了中國物質層面的現代化,進而支撐起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再次是人的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人口預期壽命只有35歲,約80%人口是文盲。今天,中國的人口預期壽命超過了美國,達到78.2歲,人口預期受教育年限已達到14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1.3年。人的現代化不只是個體現代化,而是人民現代化,人民不但在個體意義上變得更為獨立、自主,在整體意義上也更加凝聚成具有共同意志、共同行動的共同體。中國的社會正成為既個體自主又有機團結,既分工又緊密聯系,個人與集體、國家命運相聯的新型現代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創(chuàng)造了世界現代化新理論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社會和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進行的偉大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寶貴品格和不懈追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是從中國基本國情和具體實際出發(fā),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chuàng)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根本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全新道路,在吸收借鑒人類社會現代化發(fā)展和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快速地發(fā)展起來,開啟了一條全新的走上現代化的成功之路,開創(chuàng)了一條全新的世界現代化路徑體系,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世界現代化理論體系,徹底打破了只有走西方式現代化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的“歷史宿命”。
及時推進實踐基礎上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厚實土壤,而且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踐場所。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必須立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社會發(fā)展理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交匯中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chuàng)的歷史背景、發(fā)展歷程、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要素結構、存在形態(tài)、光明前景和重大意義,科學揭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所以既能實現經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又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發(fā)展,以及實現國與國之間和平發(fā)展的內在機理,科學揭示這種新型現代化道路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理論意義、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在實踐基礎上及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chuàng)新,就是要從實踐的新發(fā)展新突破過程中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建立理論上的新創(chuàng)見新建樹,從而更好地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更好地豐富和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理論,尤其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科學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世界現代化發(fā)展的理論寶庫。
作者系蘭州市社會科學院(聯)黨組成員、副院長(副主席)
雷建勇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