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往事
年味,其實就是一種對過年時忙碌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和豐富了年的味道。
小時候盼過年,盼的就是有新衣服,有糖果,有鞭炮。長大了,盼的不再是新衣服上身、糖果的粘牙和鞭炮的震耳,盼的是能夠回家多為父母做點家務事,陪在他們身邊共享天倫之樂。小時候每到臘月十五前后,全家人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首先是蒸粑粑、做米面,接著就是腌制咸肉、咸鴨、咸鵝。在這之后,家家戶戶都要“打糖”:用山芋熬成的糖稀和炒熟的大米、花生、芝麻壓制成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炸山芋糖,是將煮熟曬干的山芋條放入燒開的油鍋炸至金黃。山芋糖聞起來香氣撲鼻,吃起來脆生生的。要是在山芋里再加些芝麻那吃起來就更香了。炸金棗,是將揉好的面粉制作成棗子的形狀,裹上白糖,經(jīng)過油炸,酥香清脆。炸圓子,蒸一鍋糯米揉成圓形,放入油鍋炸透,外焦里嫩,剛出鍋的時候特別好吃,冷卻后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煮著吃。
回想那個年代,玉米面多、白面少,花卷饃蒸得少,大多用來招待親戚,每吃一次年饃,感覺特別香甜,好像一下子就能吃出麥子的味道來。花卷饃蒸好之后,緊接著就忙著炸馃馃、炸姜片、炸麻花、炸魚。案板上的面活由我一人來做,油鍋由父親來照看,母親只是打下手往鍋底下續(xù)柴火。父親火候把握得非常好,所以炸出來的面食色澤金黃,外脆里酥,這是最誘人的年味了。那時每家每戶都要殺年豬,而每次聽到母親說哪天準備要殺肥豬過年了,我既充滿了期待,又感到特別害怕。每到殺年豬的那天早上,母親總是早早起來,在廚房里忙著燒水。“人怕出名豬怕壯”,當父親把喂養(yǎng)了一年的大肥豬,慢慢趕到堂屋前的院子里準備宰殺時,我就飛快地一邊往外跑,一邊把耳朵堵得嚴嚴實實的,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才敢回來……
臘月二十全家便著手“掃塵”。這時,要把家里家外包括豬圈、羊圈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臘月二十三是“送灶日”,也就是民間的過小年,晚上要舉行“送灶”儀式,在灶臺上方供著灶王爺?shù)漠嬒?,兩邊寫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祈福吉言,臺面上擺好“送灶粑粑”,全家人在灶前輪流祭拜,請灶王爺匯報一年來的事情時,多多美言,保佑來年平平安安。
年三十,是最忙碌也最值得期待的一天。貼上春聯(lián),過年的氣氛就被完全烘托出來了。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結束后,一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餐桌上,魚是不可缺少的,但只能看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過去的年夜飯還有一道菜是必須有的,那就是“和氣菜”,是由肉絲、菜根等做成的,象征著來年全家和和美美。吃過年夜飯,長輩就開始給壓歲錢。最多也就一毛兩毛的,孩子們卻高興得不亦樂乎。接下來便是“守歲”,一家人聚在堂屋烤火、喝茶、聊天、打牌,直到夜半還不愿散去,有的甚至通宵達旦。
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就爭先恐后地放“開門炮”。天還沒亮,村子里的鞭炮聲就此起彼伏。天亮后,孩子們穿著新衣裳在大人的帶領下,挨家挨戶拜年,熱情的鄉(xiāng)鄰們都會拿出糖果花生還有“元寶”(茶葉蛋)塞給孩子們,條件好的人家還會給壓歲錢。那些過去有矛盾、有誤會的,也都在彼此的拜年聲中煙消云散。從正月初二開始,親友之間就要相互走動拜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后,過年才算結束。
年味漸濃,想家的那份情結越發(fā)濃郁醇厚。春節(jié),對于已過天命之年的我來說,少了執(zhí)著和迷戀,更多的則是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與牽掛。
□賈聰燕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