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鄉(xiāng)村拜年事
兒時,最能體現(xiàn)鄉(xiāng)村喜慶、歡樂、溫馨,而且最具代表性和文化底蘊的活動,莫過于春節(jié)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拜年的時間,大多是在大年初一的上午?!肮笆譄崆樾δ樣?,恭喜發(fā)財?shù)酪宦?,家家戶戶拜個遍,磕得腰酸膝蓋痛?!痹顼堖^后,男男女女都穿上新衣服挨門去拜年。家中有老的,要跪下給老人磕頭,一般都是寒暄幾句就到另一家。
拜年也是大有講究的,一般要從輩分大的人拜起。如果某人輩分小,不管他是不是七老八十,只要還走得動,就得早早地出去拜年。這就是鄉(xiāng)村不成文的規(guī)矩。
每家的堂屋是拜年的地點,因為那里有家譜和供桌。大年三十的早晨就會擺好,供桌上擺放著餃子、雞、魚、丸子和水果等,后面的墻上掛著家譜。
拜年時,往往男人一幫、女人一伙、小孩子一群。最忙的還是年前剛結婚的小媳婦,村里的人幾乎不認識,見了面,一一要問好。也有一些“活寶”愛湊熱鬧,要拿新媳婦開涮,明知自己比新媳婦的丈夫年齡小,卻裝出老成的樣子,見面先招呼:“弟妹過年好!”不明就里的新媳婦見狀,哎,自己這不是失禮嘛,等大哥先問好,便趕緊來上句“大哥過年好!”邊說還一臉的愧疚,裝大的小伙便捂著嘴笑著跑了,這一“損招”,必然會引來一片善意的哄笑。新媳婦知道上當,往往嗔怪一句:“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
拜年是親戚們之間一條重要的紐帶。那些走親拜年的場面總是讓人難忘,記得年少時愛串門看一些熱鬧,那時物資匱乏,人們拜年時大都是幾斤糕點、油果,每每想起這些內心深處仍覺溫潤和香甜,是當時最引人嘴饞的東西。當時的規(guī)矩拿來的東西是不能全收下的,幾斤糕點要回去一半,叫作“有來有回”。如果是小孩子,還會得到最低兩元的壓歲錢,小孩子得吃得喝,還得了壓歲錢,真是樂不可支,親戚只圖見到親人,一番熱鬧,沒有失去忙年的意義。
拜年時,通常會給小孩發(fā)壓歲錢。兒時,過年和父母去親戚家拜年,最激動的事便是看能收到多少壓歲錢。壓歲錢的多少,往往和親戚間的關系成正比,直系親屬給的會稍多一點。
對于大人來說,這壓歲錢有來有往,基本持平,出入不大,多點少點也無所謂。但對孩子來說,則是大事,雖然這錢不見得就歸自己,往往會上繳給家長,但畢竟是一年之中少有的正大光明的“收錢”時刻,心里還是蠻稀罕和計較的。
最有意思的還是微醺的人拜年,踏著“凌波步”,紅紅的臉,話也比平時多,見人就“過……過年好?!比缬錾线@年有雪,他們的身上怎么也得滾上兩片雪花,就像粘了面粉的糯米團子。
拜年時,最興奮的恐怕就是孩子了。女孩子一個個花枝招展,男孩子邊跑邊叫,放著鞭炮,走東家、竄西家,兜里總是裝著或多或少的壓歲錢,還有拜年時大人們塞在他們兜里的大把大把糖塊。
那時,在鄉(xiāng)下老家拜年,要數(shù)新女婿場面最大,規(guī)格最高。那時拜年的禮物是草紙包糕餅和鞭炮。如果女方親友多,那新女婿置辦的禮物得用籮筐挑,用獨輪車裝。上親友家拜年時,兩個草紙包加上大小鞭炮,用一塊大方巾一拎。主人家已擺開場面,雞啊肉啊酒啊,滿滿一大桌??腿俗?,紅曲酒三大碗。拜年是形式,喝酒是真功夫。干完三大碗,開始猜拳,一定恭喜,四季發(fā)財,六六順,十全大利,幾圈過去,再能喝的新女婿也喝趴下。這個年拜下來,做新女婿的醉幾回就不好說了。而這種熱鬧的場面,正是主人所期盼的。
“喝了元宵酒,鋤頭掛耙不離手”。鄉(xiāng)親們從大年初一拜年到正月十五,開心地走東家、出西家,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鄉(xiāng)村的年味漸漸淡去,農人們開始盤算著開春的農事,期盼新年有個好收成。
如今,蘊藏著豐收喜悅和溫馨的鄉(xiāng)村拜年,現(xiàn)在慢慢消失殆盡,成為我們這些回鄉(xiāng)過年的城里人抹不去的鄉(xiāng)愁。
□黎潔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