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一塊石頭的記憶
從沒想過,自己會為了一塊石碑而奔赴遠方。
近日,《不能不知道》欄目組前往臨洮。車入臨洮縣城,沿著主干道由南向北行駛。跟蘭州的地貌相似,臨洮也是一個河流穿城而過的城鎮(zhèn)。這個曾經傍河而居的小城鎮(zhèn)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一步步把洮河由“外河”變成了“內河”。曾經無比貼切的地名“臨洮”,單從字面上看,有點地理“飄移”了。
問了兩次路人,終于在縣城南大街上,見到了這座聞名遐邇的石碑——哥舒翰紀功碑。石碑坐北向南,肅然屹立。碑額、碑身、碑座均由巨石制成。額高0.92米,身高4.25米,座高2.4米,碑寬1.84米。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00余年。
很難形容這一刻的感受,內心翻涌的情感無法用語言陳述。是震撼,身處街巷房屋包圍當中,哥舒翰紀功碑仍然保持著巍峨、從容的氣度,一如它承載的那個時代。是悵然,長期的風雨剝蝕,碑身上的字跡所剩無幾,如果不是碑旁邊的“哥舒翰紀功碑”標志,僅從破碎的碑文中,我相信慕名而來的游客們很難一下子品讀出石碑的歷史。
讀不出碑文的何止是游客?就連專家們也是通過金石學者的考證,地方志中的記載,對它有不同的解讀,一種是邊將為紀念哥舒翰戰(zhàn)功而立,另一種是哥舒翰為唐玄宗立碑。
不論是哪一種的結論,這塊石碑都因碑文上曾有的“丙戌哥舒”而耀眼。
站在碑下,我久久凝視著這塊沉默的石頭,眼里是哥舒翰的一生。這位不惑之年方才崛起的戰(zhàn)將傳奇一生,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就是一個“雞湯”故事。四十歲之前,因為父輩恩蔭,哥舒翰的人生如同現代人的夢想:一直都是少年。父親的離世,客居長安的他遭受長安尉的歧視,深深刺痛了他,也促使他拋開家底,毅然向西,加入河西軍。
很好奇,究竟是怎樣的歧視,會讓一個人如夢初醒,人生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轉折。想來,別說歧視,哪怕只是一個眼神,就能讓這個鼻子上沒有落過灰塵,滿是驕傲的靈魂感受到屈辱??傊?,哥舒翰決擇的心路歷程,足以讓后世揣摩良久。
從默默無聞的貴族子弟到威震隴右的英雄,哥舒翰只用了十年時間。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石堡城之戰(zhàn)。石堡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唐朝和吐蕃反復爭奪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公元749年6月,哥舒翰率軍對石堡城不計代價地發(fā)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攻破石城堡。
石堡城一破,吐蕃基本就失去了戰(zhàn)略防御上的優(yōu)勢,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哥舒翰又陸續(xù)攻占了洪濟、大漠門等城,占據九曲之地。
而銘記著這場勝利的“哥舒翰記功碑”也正立于此時。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
這時候,抵達人生巔峰的哥舒翰已經成為了整個大唐的英雄。大家熟知的那首詩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稱頌的便是這位“戰(zhàn)神”哥舒翰。
多希望這樣完美的人生就此定格,但是歷史讓他的故事又有了一個大轉折,哥舒翰突然中風,半身不遂,安史之亂也隨后而至。哥舒翰后面的故事,想必看過《長安三萬里》的人們都知道,那是通過影片里的高適替他講述的。電影中的哥舒翰被俘后,留給了觀眾一個英勇不屈的形象。而歷史上關于這方面的記載,版本不一。是英雄,還是懦夫?生前事,生后名,一千多年來,他一直都在爭議中。
站在石碑面前,看著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心神恍惚。時間如同這里的洮河水一樣,它一刻都沒有停留過,但是它也以某種方式靜靜地站立著,如同身邊的這塊石碑,字跡剝落了,還有石頭的永恒記憶,夜深人靜時,對著繁星低語:我還記得!
文圖 彭維國 王巧靈 甘霖 瞿學忠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