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奇石就是親近自然 ——訪黃河石收藏家陶敬道
陶敬道介紹藏石
陶敬道收藏的奇石
陶敬道,1940年生,甘肅榆中人。1964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yè),同年參加工作。先后從事中學、大學教學及教育行政管理。1991年開始揀石、藏石,熱衷賞石活動,至今仍矢志不渝,玩石不輟。曾任甘肅省黃河奇石文化委員會副主任、蘭州黃河奇石協(xié)會副會長,現(xiàn)為甘肅省觀賞石協(xié)會、蘭州黃河奇石協(xié)會顧問,2015年被甘肅省觀賞石協(xié)會授予“賞石文化突出貢獻獎”。先后出版了個人黃河石專著《陶然清韻——神奇的蘭州黃河石》(2010年),《陶然雅韻——多彩的蘭州黃河石》(2017年),《陶然石語——賞石文化與審美》(2019年)。
山得石而雄,水得石而清,屋得石而雅,人得石而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觀賞石越來越成為人們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選擇之一。走進陶敬道老先生的家,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親近自然、崇尚藝術的絕美意境。一眼望去,書桌背后滿目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一方方黃河奇石鮮靈而生動,就好似家人一般與老先生的生活完美契合。
今年為甲辰龍年,也是陶敬道老先生的本命年,因此在他收藏的諸多精美黃河石中,以“龍”為主題的藏石便顯得愈發(fā)珍貴且意義非凡。采訪中,老先生娓娓道來,分享了自己數(shù)十年尋石、賞石、藏石經(jīng)歷中,收獲的萬千感慨與無盡回味。
1990年,陶敬道到蘭州一所高校任職。學校的位置正好緊挨黃河的北面灘,出門便是永不停歇的滾滾黃河水。閑暇無事時,他總愛在河邊走動,黃河灘涂滿眼都是石頭。當時的他,還并不在乎這些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堆擠在一起的河卵石,彼時的他望著這些挾裹著泥沙沉積在那里的石頭,感到毫無生氣。
一年后梨花盛開的一天,陶敬道應邀前往一位中學同學家。這位同學住在甘肅省中醫(yī)學院的兩間平房里,用磚頭砌了一道圍墻,成了一個小獨院。獨院里自建了兩間小屋,堆放著他撿來的石頭。
“天吶,這就是黃河里的石頭!”陶敬道一眼望去,石頭中有畫面的,也有象形的,剎那間便被驚呆了。同學指著石架上的一塊象形石問他:“你看像什么?”陶敬道只看了一眼便脫口而出:“小豬娃!”同學的妻子在一旁笑著說:“沒錯,上次還有人來家說架子上怎么有一只小豬娃?”
這是陶敬道第一次知道了黃河岸邊那些挾裹著泥沙的花石頭原來叫黃河石,也叫黃河奇石。從這一天起,他與黃河石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愛就是整整30多年。
不幾天,學校正巧要修建一座小型水塔,從地下挖出的沙石就堆放在陶敬道住房前的空地上。偶然間,他在沙石堆上竟然揀到了一塊帶有猿猴頭像的片狀畫面石,大約半個手掌大,猴臉上還帶有淡淡的粉紅色。興奮之余,陶敬道就把它捧在手上讓人們觀看,大家都說很像,這令他激動不已,也更加堅定了與石相伴的人生路。
加重的永久牌自行車,結實、厚重。車頭安了一個籃子,用鐵絲網(wǎng)了又網(wǎng),籃子里裝著幾個裝滿水的飲料瓶,瓶蓋上還扎著一些小孔?;@子里還有一個手提包,裝著茶杯、干糧和一些藥片。車把上掛著一根手指粗大約60公分長的鐵鉤,后座上備有專門裝石頭的編織袋。
騎車的人便是陶敬道。他戴著一頂麥稈編織的草帽,穿著一身舊衣褲,腳踩著一雙軍用球鞋,口袋里還塞著一件塑料雨披。每看到心儀的石頭,他便會想盡辦法從泥沙中摳出來捧在手中端詳有難對付的,還得用鐵鉤生拉硬拽一番。之后,他拿起裝水的飲料瓶輕輕一捏,幾縷水線瞬間從小孔里流出來沖掉了石頭上的泥沙,歲月的紋路便一目了然。
幾十年來,陶敬道用掉了幾百條編織袋,找不到編織袋的時候,還會用三角錢買一條裝面的袋子。穿破了好多雙皮鞋、球鞋,而且鞋子也老是濕淋淋的。陶老說,那些年月里,凡是撿石頭的人大都是這樣,編織袋成了離不開的伙伴,鞋子成了最大的消耗品。
“說真的,那些年雖然日子簡單卻讓我十分享受,留下了很多與石相關的美好回憶?!碧站吹栏嬖V記者:“出門前不是饅頭就茶水就是一碗牛肉面,還舍不得加份雞蛋或牛肉。中午不回家,吃的與早上差不多,有時多犒勞一根黃瓜或兩個西紅柿。那時候的揀石人,大都是這樣?!?/p>
就這樣年復一年,陶敬道幾乎每天都去黃河邊、沙石灘、田間地頭、采石場,還與許多篩沙人結下了友誼。東至灘尖子、宋家灘、雁兒灣、青白石,甚至到榆中的東坪、西坪;西至馬灘、北灘;北至水掛莊、沙井驛。甚至西固區(qū)、靖遠縣、景泰縣,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執(zhí)著尋覓的腳印。
早年,蘭州有一處熱鬧的“石頭攤子”,總有“以石會友”的好機緣,就是位于城關區(qū)張掖路的隍廟。一到節(jié)假日,石友們都到隍廟去,背上石頭去交易,有賣有買,秩序井然。
“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的十多年里,那里黃河石的交流最為紅火,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好石者,也引來了各國各地的一些石種?!碧站吹酪贿吇貞浺贿呎f:“我在這里不僅結緣了水紋石、雪花石等不少令我愛不釋手的奇石,也享受到了諸多以石會友的情趣,這些難以忘懷的情結,實際上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種修行?!?/p>
幾十年來,陶敬道的藏石已十分可觀,其中不乏許多精品,也吸引了不少省內外的石友到家中求購,都被老先生一一謝絕。
“守著石頭,就守住了我玩石的一片天地,守住了我的心?!碧站吹烙芍缘乇硎荆拔也粫p易讓它們與我斷了緣,這是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的念想?!?/p>
正如他自己所說,步入石界的數(shù)十年里,他精心收藏黃河石,積極參與、熱心支持各類賞石文化交流活動,用心編撰出版了《陶然清韻》等,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以賞石陶情的方式播種著文明,報答心中崇敬的母親河。
近年來,陶敬道先后向西北師大、蘭州文理學院、定西一中等單位捐贈了傾注著自己多年心血的圖片集《陶然清韻》《陶然雅韻》等作品,表達了讓更多人了解、喜愛黃河石文化的殷切希望。
他感慨地說:“希望我們的中學生、大學生都能如黃河石一般敦敦厚厚做人做事,認認真真、求真務實,勇做中流砥柱?!?/p>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年說龍事,賞龍石,恰逢其時。多年來,陶敬道收藏的“龍石”大約有十多方,“飛龍在天”、“飛龍在水”、“飛龍在田”……,每一方石的命名都獨具意境。
“在野、在田、在水都是積蓄力量?!碧站吹朗种钢砗蟮囊环近S河石激動地說:“這方‘飛龍在天’,充滿騰飛的力量。希望我們這座城市也會積蓄足夠的力量快速發(fā)展,一飛沖天?!?/p>
“飛龍在天”這方奇石,墨畫石質地的石面上,周圍云朵朦朧,一只龍揚首飛騰于石面正中,呈飛龍騰沖之勢,龍角、龍眼、龍身清晰可見。后半身隱于祥云之中,但其身翻體動、尾擺力搖卻恍如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實屬罕見。
“奇石本就來自大自然,是河流山川的杰作?!辈稍L最后,陶敬道語重心長地告訴記者:“我們與奇石親近,就是與自然親近,就是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我們把奇石收藏在家,就是把大千世界收藏于心,視大自然為永遠的家。我與親人同聚一堂,同賞奇石,就是把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體悟中享受生活。今日玩石,快樂一生?!?/p>
□李 超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