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奇葩證明”有了新變種 絕不可忽視
明明有結婚證,還要開婚姻關系證明;原本應該取消的證明事項,卻又以“說明”的形式代替……據(jù)《半月談》報道,在一些地方,不合理開具證明的情形仍一定程度存在,讓村、社區(qū)犯難:開,沒有政策依據(jù),有些證明甚至還有法律、責任風險;不開,群眾無法辦事、有意見,可能引發(fā)干群矛盾。比如,一些居民在辦理銀行貸款時,銀行要求社區(qū)出具收入證明以證其有還款能力,但基層干部又該如何判定呢?這個證明你說出具還是不出具。
小馬飛刀曾天真地以為,針對長期存在的證明“我是我”“我媽是我媽”等奇葩現(xiàn)象,有關部門已實施過多輪專門清理整頓行動,輿論也很多次對此做出譴責,本應銷聲匿跡了,但一些不合理證明仍未絕跡,甚至出現(xiàn)新變種,原因何在?
從工作程序上看,“證明”是對所辦事項前提條件的確認。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在從事社會活動時經常要證明身份或某些事項。只有明確了各自角色,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權利義務才能明確,社會才能正常運轉。但是隨著社會流動性不斷增強,社會關系更加復雜,一些單位為了最大限度降低自身風險,對各類證明事項提出了過度要求,這些做法讓群眾多跑腿,做了不少無用功,嚴重影響了辦事創(chuàng)業(yè)的效率。
對此,有評論是這樣說的:為了驗證此前材料是真的,難道再開具真?zhèn)巫C明就能確保它是真的?試想一下,如果真的蓄意造假,那么無論開具多少個真?zhèn)巫C明,都是可以假戲真做的。所以,“奇葩證明”的焦點不在證明上,而在干部的擔當上。寧可群眾跑千百遍,也不愿自己出手一次,這種“風險轉嫁”說到底,是以麻煩群眾為代價保全自身。很多時候,政府部門之間、干部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往往要比群眾與政府、干部之間來得容易些,這就需要干部多跑腿、多動嘴,主動把群眾的急事難事扛下來,用真心換民心,用勤政換民意,多解民生疾苦,多辦民生小事。
要求證明的機構只是張一張嘴,提供證明的個人卻可能跑斷了腿。想想也是,這些單位倒是將責任風險降到最低了,可公眾包括基層單位卻增加了負擔。對這樣的“甩鍋”行為,決不能聽之任之,還需不斷完善規(guī)則加以治理。其次,信息壁壘也不容忽視?!盁o證明”不等于“零證明”或不需要證明,而是通過直接取消、數(shù)據(jù)共享、告知承諾、部門核減等方式實現(xiàn)證明免提交。大數(shù)據(jù)時代,個人或者企業(yè)身份、資質的核查本可以更加高效。對此,有專家建議,完善公共數(shù)據(jù)共享、開放機制當然很難一蹴而就,但也不妨把“證明之困”當成一個切口,倒逼探索提速。變“群眾跑”為“部門跑”,變“現(xiàn)場跑”為“網上跑”,變“你向我證明”為“我為你證明”,提升服務效能。
小馬飛刀最后想說的是,要徹底告別“證明之困”,還不到松勁的時候。治理“奇葩證明”頑疾,還需以更具威懾力的措施堵住荒誕的源頭,讓簡政放權的政策紅利不再被懸空。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